你好,我是承軒!
來自高雄,畢業於臺灣大學地理所碩士,曾在 LINE GO 擔任數據分析師 (Data Anaylst),現任職於東南旅遊擔任資料工程師 (Data Engineer),同時在益閣教育擔任地理學講師。一直以來對於資料、統計與程式演算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透過良好的數據整理與溝通,來梳理日常發生的現象。
在學期間參與許多研究計畫,與傳染病風險評估與高齡照護資源可近性等主題相關,實作面向涵蓋空間資料分析與視覺化、地圖平台及網頁建置及函式庫套件開發等。也持續累積豐富的教學經驗,包括GIS、空間資料分析及資料視覺化等課程。
工作期間具備資料工程和資料分析方面的經驗,熱衷於探索各種方法和技術,專注於資料倉儲、自動化流程及數據分析,簡化複雜邏輯規則與計算,整併資料並建置儀表板,致力提升資料處理效率和溝通能力。也在團隊推動敏捷開發時,協助流程控管,以提升協作效率與生產力。
閒暇時喜歡參與活動,音樂、旅遊、下廚,持續在樂團演出,也擔任雄中校友管樂團的行政總監。從高中開始培養打排球的興趣,也喜歡打羽球、桌球、飛鏢。
我樂於探索新的領域,也喜歡與人接觸,從事團隊合作的項目,期望能以自己的能力在未來發揮所長。
很高興能認識你!歡迎透過以下平台來與我聯繫。
# 資料工程 # 數據分析 # GIS # 地圖與資料視覺化 # 數理統計
此研究目標透過境外移入病例及國際間移動量,探索疫情傳播輸出國及輸入國之間的量化關係,推估疾病來源國的疫情趨勢,以提高對於境外疫情資訊的掌握。因此透過流行病學數理模式與機率分配之假設,開發網頁平台並建立來源疫情回推模型 (REDOS),提供互動式操作及雲端計算,呈現視覺化回推結果及風險評估。
在這項研究中,資料處理、運算過程及空間分析都是在 R 中完成,並透過 R Shiny 儀表板來建立互動式應用程式網頁。
更多詳細資訊:
相關連結:
EpiTrans 函式庫套件建立對於疫情傳播估計的新方法,將再生數(reproductive number)進行空間校正,建立更有參考意義的時空再生數,能反映個體間傳播潛力的空間異質性。 此方法能估計個體之間的的有效再生數,藉由加總也能得到區域之間隨時間變化的再生數,作為疫情傳播的重要指標。
此函式庫提供了多種功能,包括:繪製流行趨勢描述性特徵(在時間和空間上)、估計個體及區域間再生數數值(並可進行空間校正)、繪製對個體和區域再生數的視覺化的地圖和動畫。
在這項專案中,空間資料前處理使用 QGIS 軟體及 R,運算過程及函式庫套件建立於 R 中完成,並利用 R Shiny 來建立教程網頁。
更多詳細資訊:
相關連結:
高齡化成為二十一世紀全球人口的趨勢,全球人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老化。為營造一個友善老年人的環境,世界衛生組織於2007 年發布「高齡友善城市指南」,希望營造兼容、無礙,能促進活躍老化的生活環境。以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交通運輸、住宅、社會參與、尊重與社會融入、工作與志願服務、溝通與資訊及社區與健康服務等八大面向為基礎,做為各城市推動高齡友善城市的參考。
隨著少子化現象及死亡率逐年降低,台灣老年人口的比例也正大幅增加,且台灣的老化速度年數遠比歐美國家快得多。台灣老年人口在1993年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正式成為「高齡化社會」。預估今(2018)年老年人口將超過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國發會推估未來人口,在2026年時老年人口將會超過20%、達到「超高齡社會」,反應出我國老化情形嚴重,且老化速度持續攀升。面對人口加速老化的挑戰,長期照顧對策儼然成為目前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為營造友善的高齡社會,國民健康署於2010年呼應世界衛生組織倡議之「高齡友善城市」概念,以「敬老、親老、無礙、暢行、安居、連通、康健、不老」等面向為基礎,協助各縣市政府檢視現有老年人的生活環境,針對城市軟硬體不足之處,提出改善方案與建議,希望積極打造臺灣成為高齡友善環境。 其中,無礙與暢行為本計畫主要探討之面向。
本計畫建置高齡無障礙友善服務平台,以「減少影響移動的障礙」為目標,打造高齡無障礙友善環境。從了解「障礙在哪裡」開始,首先整合需求端與供給端的空間分布,統合高齡風險族群的照護資源,包括醫療院所、照護機構等空間分布,建立不同照護資源的服務範圍作為供給。以人口與社會特徵資料作為高齡無障礙之需求,建立照護資源供需端的地理資料庫。
針對更細緻的社區規劃,透過無障礙資料蒐集系統,調查當地商家並分類是否為無障礙友善,提供更高解析度的服務,計算並繪製可近性地圖,進而了解社區的需求狀況。並綜合人口資料交叉分析,能針對高齡及無障礙目標商家提供選址服務,進而開發老年產業商機。
在這項專案中,空間資料處理使用 QGIS 軟體,互動式地圖由 CARTO 互動式網頁呈現。
相關連結:
此計畫以「台北市生活資源供需地圖平台」做為資料服務產品主軸。目標結合空間統計的演算和互動式地圖平台,不僅能獲得細節台北市生活服務的資訊,亦能透過網路服務手動操作空間統計之分析,讓一般民眾可以理解附近生活機能的方便程度,也能提供企業選址來理解台北市生活層面之供需分布狀況及產業競爭情形。
目前此平台從兩大服務主題,來切入日常生活機能。一是健康照護服務資源,以醫療、衛生、照護等機構做為目標,觀察台北市對醫護服務的供需分布狀況,亦能提供醫院端理解醫藥資源之空間分配,在緊急時刻能做出最適合之空間配置。二是綜合生活服務資源,以台灣分布最多的四大超商作為提供日常飲食、日用品的供給點位,觀察台北市內綜合生活資源的評估。
透過彙整不同資料來源的空間資料,從機構點位的供給和人口分布的需求,觀察空間中的供需分布狀況,在台北市建立詳細且整體的資源服務可近性的全貌,並整合資料庫與空間分析方法,呈現在網路互動式地圖平台,讓使用者透過註冊、取得授權的方式,來使用本計畫之資料服務產品。該服務能提供企業在拓點選址的決策中,對地理空間因素的考量,提供更完整的面貌,並讓顧客能在網路上自由點選、設定,便能得到自定義的分析結果,並用地圖的方式呈現,更方便閱讀,亦能對於特定產業的使用者,以相同的模式進行供給端與需求端的開發,因應更多元的產業需求。也能提供給ㄧ般民眾查詢自身居住附近的機構、可近性等服務。
此計畫從整體人口與商家、機構的分布狀況,計算整體可近性評估,觀察資源供需的缺口;進而到同質性商家的競爭關係,區分出目標商家的優勢與劣勢區域,從競爭的觀點,提供企業展店或是經營的考量。此資料服務平台能讓企業在各個分店擬定不同的營運、發展策略,使企業能達到利益最大化,同時民眾也能更有效且便利的獲得服務,創造供需雙方雙贏的局面。
在此計畫中,運算過程與空間分析使用 QGIS 軟體及 R,並利用 R Shiny 打造平台網頁。
2021年5月,鑒於本土疫情在台灣快速升溫,恰逢疾病管制署公布每日各病例的鄉鎮地區資料,為了觀察每日疫情的變動,因此透過 R 打造出鄉鎮層級COVID-19本土病例地圖平台,且平台每日自動更新,並能提供讀者時間段的搜尋,能更清楚呈現各地疫情的變化狀況。
在此專案中,運算過程即呈現使用 R 及 R Shiny。
協助建置國際島嶼委員會網站
相關連結:
擔任 107-2學期、108-2學期、109-2學期 空間分析、107-1學期 計量地理學及實習、106-2學期 空間分析方法與應用 之課程助教。此三門課程皆由台大地理系溫在弘教授開設,課程內容與空間資料處理計算,以及 R 程式實作有關,因此建置一網頁平台,將近幾年空間分析相關課程內容彙整,並同時整理歷年考古題與學生作品,方便師生教學及複習所用。
以下內容節錄自空間分析課程平台中。
相關連結:
配合溫在弘《空間分析:方法與應用(二版)》一書之內容,將各章節末的範例實作,透過 R 程式語言,進行空間分析的演練,讓讀者能使用更多元的工具,來處理、分析空間資料。
*QGIS 三小時入門課程與實作
相關連結:
109-2學期及110-2學期受邀至台大圖資系開設「數位人文概論」課程,教導如何處理空間資料即進行視覺化。
因此設計三小時的課程及實作,主題為 QGIS 入門操作,提供想學習 QGIS 軟體一個建議的實作範例,並透過投影片及影片的方式一步步教學。
分成三大主題:① 點線面資料初探、空間視覺化、地圖輸出;②:面量圖繪製、匯入Shapefile與CSV點、空間與屬性欄位運算、主題地圖;③:環域分析、Google我的地圖、台灣百年歷史地圖WMTS服務。以下為實作的預期成果地圖。
*QGIS 兩小時入門課程與實作
相關連結:
2019年暑假受邀至台大地理營擔任地圖工作坊講師,教導高中生認識空間資料與地圖,並利用 QGIS 軟體動手實作。因此設計兩小時的課程,讓學員能實際動手操作,並能得到繪製完成的地圖成果。
除了空間資料的教學外,在實作方面分成三大主題:
① 主題地圖繪製:點線面資料呈現、計算點在多邊形數目及計算密度、面量圖繪製、調整地圖樣式、空間視覺化
② 匯入經緯度座標點位、空間運算(環域分析)、介接Google地圖及台灣百年歷史地圖WMTS服務、全覽圖繪製
目標:
完整疫情資訊對防治跨國傳染病相當重要,但衛生機關對於跨國的境外疫情即時掌握能力有其侷限性。本研究目標透過境外移入病例及國際間移動量,探索疫情傳播輸出國及輸入國之間的量化關係,推估疾病來源國的疫情趨勢,以提高對於境外疫情資訊的掌握。
方法:
本研究以登革熱在東南亞國家傳播至臺灣為案例,透過流行病學數理模式與機率分配之假設,建立來源疫情回推模型 (REDOS),分析星馬兩國2014年至2017年實際疫情進行驗證。
結果:
研究結果說明境外移入病例數量與來源國疫情與國家之間移動量呈現正比之關係。透過驗證結果顯示,利用境外移入病例及國際旅客量能有效地捕捉來源國的疫情趨勢,以餘弦相似性及混淆矩陣等指標評估推估疫情與真實疫情,大多都能達到0.8以上的相似性及較高的準確度。並藉此能進一步評估疫情潛在移入國之未來境外移入風險,作為疫情爆發的早期預警。本研究亦開發網頁平台,提供互動式操作及雲端計算,呈現視覺化回推結果及風險評估。
結論:
本研究從疾病移入國家受到境外病例的角度,理解疫情資料不開放之疫情移出國家的真實疫情趨勢,研究成果強調主動蒐集,對於較困難掌握疫情情報、非WHO會員國的臺灣有重要意義,亦能提供對於境外疫情資料不完整的情況下,在當地進行疫情的早期預警與提前因應。
登革熱、疫情分析、境外移入、移動率、風險評估
空間自相關的檢定,能看出事件分布整體的集中趨勢及熱區的發生位置,在生態學、流行病學、犯罪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口研究等領域都有應用。全域空間自相關能看出整體空間分布型態,區域空間自相關能找出熱區,然而,在全域空間自相關不顯著時,代表事件在整體是隨機分布,但區域端仍然會有可能出現熱區。
本研究以模擬實驗的方式,觀察在研究區整體呈現完全空間隨機分布時,區域端熱區辨識的情況。首先確認經過多重檢定的校正後,是否還會出現顯著熱區,並探討熱區的出現是否隨著事件密度影響。結果顯示,經校正後仍會出現熱區,且隨密度越小,辨識出熱區的機率與出現熱區的網格數都增加。即在空間隨機情形下,仍會產生熱區,且熱區的辨識與事件密度呈現負相關。
空間相依、空間自相關、熱區分析、Getis-Ord General G、Local G-statistic
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對於無障礙空間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要營造高齡友善的環境,得先創造出不限制高齡無障礙者移動的空間。例如說,社區照護站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怎麼配置服務資源、照護站容不容易抵達,都是長照政策應該考量的重要問題。
試想,要如何能吸引企業進入高齡社區設立友善商店呢?若能知道當地高齡人口的分布情形與資源缺口,企業就能進駐合乎社區需要的商店,並在獲得較多客群的商業環境下,一方面讓企業能成功經營,另一方面滿足在地高齡者的需求、滿足在宅老化的概念,更能延長高齡者能自主移動的時間。
我們結合地圖平台與可近性服務的空間資訊分析,透過視覺化的呈現方式,清楚知道高齡友善服務的供給與需求分布,協助醫療照護站或是高齡友善商家,找到資源缺口並藉由地圖平台提供選址服務。
首先,我們從照護資源與人口特徵資料的空間分布,建立全台北市綜觀的高齡無障礙服務資料庫。再進一步透過無障礙資料蒐集系統,調查當地商家狀況,提供高齡及無障礙目標商家精緻的選址服務。
*發表於國際地圖學研討會(2019年/東京)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Conference 2019 in Tokyo
相關連結:
Urban air pollution problem has become a huge threat to human health in the most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fore, monitoring air quality with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mapping street-level distributions of air quality in time and space. One is mathematical approach, which uses numerical methods to calcul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air pollutants in each space-time grid through considering chemical transport, wind field, terrain morphology and other parameters which affect the direction and intensity of dispersion. This approach is limited by intensively computational process, so most of studies used either rough spatial grid resolution for representing large-scale regions or detailed grid resolution for small-scale areas. Numerical models with rough grid resolution could not capture detailed physical interactions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The other approach is statistical approach, which used spatial interpol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IDW) and Kriging methods, or established regression models, such as land-use regression (LUR), for deriving concentrations of air pollution from remote sensing or ground-level station sensor data. This approach is assumed linear associations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isotropic distance-decayed phenomena, which also ignores complex physical interaction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ir pollution could be affected by directional background factors, such as wind fields, surface relief and so on. The spatial effects of these physical factors are not isotropic. However, recent studies used statistical modelling approaches are based on isotropic assumptions and did not consider directional variations of these factors on air qualit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develop an innovative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measure directional effects on air quality with spatial heterogeneity. We produces anisotropic landscapes of directional fields for identifying major directions for each space-time grid through EPA’s monitoring station data to visualize space-time trend of air quality changing with direct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significant insight for understanding spatial structures behind air pollution distributions influenced by directional physical factors.
Anisotropic, Spatial Interpolation, Air Quality
*參賽學生為:林柏廷、陳頎崴、鄭楷祐(台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
從 (2021年) 5月中以來,台灣疫情越來越嚴重,由二級警戒提升至全國三級警戒,而又以雙北地區的感染人數最多。因應即將到來的端午連假,許多公眾人物也跳出來呼籲民眾不要返鄉,以減少縣市間的人口移動,進而防止疫情傳播到中南部地區。
本根據COVID-19病毒的傳播模式,我們知道降低移動的頻率、減少人際互動有助於疫情的控制,但是大概要限制到什麼程度,才可以有效抑制疫情呢?去年我們參加地理奧林匹亞的時候,便針對這一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現在,我們參考了台大公衛學院陳秀熙教授以及世界衛生組織所推估的參數,根據台灣現狀予以模擬。
透過三個情境的模擬,我們能看出跨縣市移動的人數明顯與疫情傳播狀況有關。外縣市的疫情會與跨縣市的移動流量呈現正比關係。雖然我們的模型有許多簡化,可能無法直接對應現實狀況的疫情數值,但卻能夠從簡單的地理學概念讓大家理解跨境移動帶來的傳播影響。
可以理解端午不返鄉的道理,甚至在目前疫情仍然嚴峻的情況下,能盡量待在原地不要動,對於疫情控制來說就有重要意義。防疫不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每個人的當前要務。做好防疫規定、降低移動頻率(特別是跨縣市),然後在態度上不要抱著僥倖心態,相信我們可以一起挺過眼前艱難的考驗。
*參賽學生為:林柏廷、陳頎崴、鄭楷祐(台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
在新型冠狀病毒蔓延的時期,世界各地都受到了許多影響,舉凡上班、上課,甚至是金融與旅遊業等都受到重創。然而台灣目前對於疫情的控制妥當,不少人歸功於台灣政府以及相關單位的超前部署和決策俐落。政府用了最嚴格的態度來對待這次的疫情,如下令海外歸國的人要居家隔離十四天、禁止口罩出口、出門時必須保持社交距離和配戴口罩等。政府所做出的這些嚴格政策再加上台灣公民的素養和高配合度以及醫護人員辛苦的付出,才得以幫助台灣將疫情控制得當。因此我們想從新冠肺炎的快速傳播下手,探討疫情會如何在城市之間人口流動而擴散,以及封城等限制移動的措施是否對疫情控制有幫助。
本研究因應時事,希望能利用流行病學與地理學的觀點,去創造一個可以模擬疫情傳染的模式。我們的模擬以多個縣市的SIR 模型機制,去探討台灣縣市間人口流動量和疫情傳播導向之間的關係。利用流行病學的 SIR 模型去模擬感染人口,將人口分為易感者、已感染者、和免疫的痊癒者三群,而 SIR 模型所用的人口流量參數則是利用由重力模型所建構的城市引力模型計算,透過縣市中心點距離來模擬人口流量。透過模型進一步模擬不同情況下,台灣縣市人口流動量如何影響疫情擴散。
本次研究模擬了四種不同情境,包含台灣縣市之間完全無阻礙(地理位置、距離、科技限制等)的人口流動,將全台灣視為一個單位;以及正常縣市間人口流動,代表著各縣市的人口流動和平常一樣,並沒有任何的遞減或限制;人口流動量減為平常的一半,代表著縣市間已對人口流動稍有控管及限制;最後是完全沒有人口流動,表各縣市已下令全面封城。當人口流動與接觸率越高,病毒傳播的範圍將更廣、感染人數也會增加。反之,當流動率越低,我們就更能夠控制疫情的傳播。因此回答研究問題,一個好的防疫政策是盡可能地降低縣市間的人口流量,或甚至是單一個人的移動,進而達到控制疫情的效果。
更多詳細資訊:
相關連結:
這是一個公民科學計畫,由一群具有地理學、人類學、公共衛生、資料科學、資訊科學以及視覺設計等學識專業的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帶領幾位中學生一同執行。
在2021年五月,台灣爆發本土 COVID-19 疫情,急需疫情儀表板客觀地展示即時資訊。與其他儀表板不同的是,我們不僅即時彙整訊息,還應用地理資訊系統呈現政府提供的開放資料。值得一提的是,因為人有性別、年齡之分,所以在這個儀表板中,我們特別將這些疫情中的差異顯現出來。
在這個儀表板中,疫情面貌與醫療量能是我們主要呈現的內容。由於我們在彙整訊息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因此便另開一頁將我們的觀察、討論呈現其上。另外,台灣正在面對的問題,基本上都可借鑑國外經驗。也因為這樣,我們回顧了一些期刊論文,作為應對疫情時的經驗參考。
幾位中學生在此計畫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中學生們不只是協助資料建置的工作,同時間也學習應用地理資訊系統,並且在這基礎上固定與老師們線上會談,共同推動進度。
這個計畫將會即時更新訊息,並且視疫情發展情況,在資料整理、分析與展示過程中做出必要的調整。
🥇 Hollywood in Taiwan - The Story of Taiyupian (Taiwanese-dialect Films)
林其磊(康橋國際雙語學校)
2017年:獲得第一名
宋培瑀、王相翊、姚舒瀚(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
2018年:獲得第二名
🥉 都市綠地的歇落 ── 新店十四張的都更建構與居民地方感變遷
林宇寬、張晉瑀、黃克桓(私立普台高級中學)
2020年:獲得第三名
曾蕷家、陳鼎元、陳鼎穎、曾元庠(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康橋國際雙語學校)
2021年:獲得第四名
許浩軒、賴世依、周宥彤、呂承泰(林口康橋國際高中)
2024年:獲得優選
李旻恩、謝宜珈、林彥佑、李偉祺(私立普台高級中學)
2024年:獲得優選